:::
肥胖除了運動 基因也很重要
編輯整理-邱郁玲
現代生活與飲食習慣改變,肥胖人口與日增加,肥胖造成許多文明病產生,台灣有4成人口有肥胖問題,十大疾病死因裡有七項跟肥胖有關連。
肥胖問題也可以稱作代謝症候群,在基因與遺傳中等先天的代謝症候群風險影響佔了50%(意思是:有50%是因為基因與遺傳所造成),所以不管您是否已經有代謝症候群,都應該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自己的風險,以採取適當的預防與後續應對措施。
根據衛服部新聞:世界衛生組織指出「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」,呼籲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。當肥胖者減少5%以上體重(如成人90公斤,減少5公斤),就可以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,高血壓、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疾病將可改善。106年國人十大死因中,就有癌症、心臟疾病、腦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壓性疾病、腎炎、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、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。(出處見附註)
所以,我們更應該正視肥胖問題帶來的影響,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幫自己制定專屬的健康維持計畫,遠離與改善慢性疾病的威脅。
肥胖問題經過基因檢測可分至以下五大類
如果你有以下困擾:
☑減重停滯期
☑試過各式各樣的方法都沒有效果
☑吃不多卻也瘦不下來
☑身形標準,但體脂肪偏高
☑減重無法持續,不斷復胖
☑不知道如何開始控制自己的飲食
基因檢測能分析您的代謝基因弱點,給予適合您的飲食與運動建議。
基因檢測的特色:
►口腔採檢,非侵入式
►預防醫學參考,個人化醫療
►了解自己的先天體質與罹病風險
►適合任何年齡
►一生只須檢測一次,終身不改變
肥胖問題會影響罹病風險,其中一些機制可能對某些病症類型具有特異性。多餘的體脂可能會影響:
l 免疫系統功能和炎症
l 某些激素的水平,如胰島素和雌激素
l 調節細胞生長的因素,如胰島素樣生長因子-1(IGF-1)
l 影響身體如何使用某些激素的蛋白質,如性激素結合球蛋白
l 腸道內微生物生態不平衡
附註出處: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1405&pid=8840
現代生活與飲食習慣改變,肥胖人口與日增加,肥胖造成許多文明病產生,台灣有4成人口有肥胖問題,十大疾病死因裡有七項跟肥胖有關連。
肥胖問題也可以稱作代謝症候群,在基因與遺傳中等先天的代謝症候群風險影響佔了50%(意思是:有50%是因為基因與遺傳所造成),所以不管您是否已經有代謝症候群,都應該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自己的風險,以採取適當的預防與後續應對措施。
根據衛服部新聞:世界衛生組織指出「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」,呼籲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。當肥胖者減少5%以上體重(如成人90公斤,減少5公斤),就可以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,高血壓、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疾病將可改善。106年國人十大死因中,就有癌症、心臟疾病、腦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壓性疾病、腎炎、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、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。(出處見附註)
所以,我們更應該正視肥胖問題帶來的影響,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幫自己制定專屬的健康維持計畫,遠離與改善慢性疾病的威脅。
肥胖問題經過基因檢測可分至以下五大類
基因表現型 | 外在代表類型 | 中高度風險族群的建議 |
脂質型肥胖 脂質代謝 |
水滴型 | 主要脂肪集中在腹部、大腿,先天基因對於代謝脂肪效率較低,故要注意減少脂肪攝 取,著重有氧燃脂類型的運動。 |
代謝型肥胖
產後肥胖
|
甜甜圈型 | 全身型脂肪堆積,主要因為整體代謝低下造成肥胖,並要注意內分泌方面的異常,注意保持良好生活習慣、低脂低鹽低鈉健康飲食,養成運動的習慣、增加肌肉比提高基礎代謝即可。 |
澱粉型肥胖 糖類分解 |
蘋果型 | 通常有胰島素分泌異常的問題,造成體內醣類不容易被代謝,進而轉化儲存成脂肪,脂肪通常集中在中廣部分,腰線不明顯,建議除了注意醣類澱粉的攝取外,也可攝入兒茶素等提高代謝,幫助運動時消耗更多卡洛里。 |
臟器型肥胖 基礎代謝 |
蘋果型 | 這類型的肥胖通常容易有內臟脂肪偏高的情形,身形不一定看起來胖,因為脂肪堆積得更為深層,建議除了健康低GI的飲食外,也可以額外補充兒茶素,配合4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,才能幫助減少內臟脂肪。 |
愛吃型肥胖 調控飽足感與能量代謝 |
西洋梨型 | 這類型的肥胖類型,因為飽食訊號調節不良,故容易攝取過量的飲食,且喜愛高油高鹽份的飲食,脂肪多集中在腰臀、手臂,雖肥胖但仍有腰線,建議可以多選擇容易有飽足感富含纖維的低卡飲食,幫助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, |
如果你有以下困擾:
☑減重停滯期
☑試過各式各樣的方法都沒有效果
☑吃不多卻也瘦不下來
☑身形標準,但體脂肪偏高
☑減重無法持續,不斷復胖
☑不知道如何開始控制自己的飲食
基因檢測能分析您的代謝基因弱點,給予適合您的飲食與運動建議。
基因檢測的特色:
►口腔採檢,非侵入式
►預防醫學參考,個人化醫療
►了解自己的先天體質與罹病風險
►適合任何年齡
►一生只須檢測一次,終身不改變
肥胖問題會影響罹病風險,其中一些機制可能對某些病症類型具有特異性。多餘的體脂可能會影響:
l 免疫系統功能和炎症
l 某些激素的水平,如胰島素和雌激素
l 調節細胞生長的因素,如胰島素樣生長因子-1(IGF-1)
l 影響身體如何使用某些激素的蛋白質,如性激素結合球蛋白
l 腸道內微生物生態不平衡
附註出處: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1405&pid=8840